4C大赛计算机音乐创作类评审标准

目录

4C大赛计算机音乐创作类评审标准 

一、 作品分类 

二、 大赛主题与作品要求 

三、 评审标准 

1. 原创音乐(个性化特征突出,音乐过程流畅,制作结果精良) 

2. 原创歌曲(创意视⻆独特,旋律有亮点,演唱、编曲及制作品质良好) 

2词曲关系紧密,词意曲风意境统一。20% 

3. 视频音乐(⾳画关系得当,⾳乐表现⼒丰富,声⾳品质良好) 

1创意新颖,构思独特。20% 

4. 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(构思巧妙新颖,⾳乐内容完整有特点,交互性突出) 

4音响质地、平衡、层次感、空间感把握得当。20% 

5. 音乐混音(声⾳品控良好,处理技术精细,艺术性提升显著) 

5整体响度合理,动态范围符合相应音乐风格要求。20% 

四、 作品提交要求 

1. 作品文件 

1内容:作品完整音频或视频。 

2. 素材源码 

1内容:能够展示音乐或视频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,如: 

原创歌曲类附声乐声部乐谱及歌词。 

3. 答辩辅助 

4. 作品演示 

5. 作品提交文件夹说明: 

1作品与答辩材料 

2素材与源码 

3设计与开发文档 

4作品演示视频 

五、 评委聘任条件与评审要求 

1. 评委聘任条件 

2. 评委回避原则 

1指导教师回避 

2院校回避 

3. 条件保障 

六、 其他说明 

3每位作者在本大类中只能提交1件作品,无论作者排名如何。 

 

 

一、作品分类

计算机音乐创作大类包括以下十小类:

(1)原创音乐类普通组。

(2)原创歌曲类普通组。

(3)视频音乐类普通组。

(4)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普通组。

(5)音乐混音类普通组。

(6)原创音乐类专业组。

(7)原创歌曲类专业组。

(8)视频音乐类专业组。

(9)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专业组。

(10)音乐混音类专业组。

各小类作品参赛时,按普通组与专业组分别进行。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作者,其参赛作品按专业组参赛。

(1)在以专业音乐学院、艺术学院与类似院校(例如武汉音乐学院、南京艺术学院、中国传媒大学)、师范大学或普通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或艺术系科就读。

(2)所在专业是电子音乐制作或作曲、录音艺术等类似专业,例如:电子音乐制作、电子音乐作曲、音乐制作、作曲、音乐录音、新媒体(流媒体)音乐,以及其它名称但实质是相似的专业。

(3)在校期间,接受过以计算机硬、软件为背景(工具)的音乐创作、录音艺术课程的正规教育。

其它不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作者,其参赛作品均按普通组参赛。

二、大赛主题与作品要求

(1)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中医药—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之三为主题进行创作。

(2)原创音乐类:纯音乐类,包含MIDI类作品、音频结合MIDI类作品。

(3)原创歌曲类:歌曲和编曲均为原创,歌词至少拥有使用权。编曲部分至少有计算机MIDI制作或音频制作方式,不允许全录音作品。

(4)视频音乐类:音视频融合多媒体作品或视频配乐作品,音乐部分需原创。视频部分鼓励原创。如非原创,需获得授权使用。

(5)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:作品必须是以计算机编程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交互音乐,或交互声音装置。提交文件包括能够反应作品整体艺术形态的、完整的音乐会现场演出或展演视频、工程文件、效果图、设计说明等相关文件。

(6)音乐混音类:根据提供的分轨文件,使用计算机平台及软件混音。分轨文件网盘链接:
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j-d1nKApVVmycu-sbzEIjg?pwd=egxe提取码: egxe

三、评审标准

1. 原创音乐(个性化特征突出,音乐过程流畅,制作结果精良)

(1)创意新颖,构思独特。20%

(2)音乐风格把握准确。20%

(3)音乐主题生动、动机特征鲜明。20%

(4)发展思路清晰,展开层次丰富,乐思流畅、结构完整;各声部编配合理。20%

(5)音色制作细腻,表现力强;声音干净、音响清晰;MIDI、数字音频、混音与录音等制作技术娴熟。20%

2. 原创歌曲(创意视⻆独特,旋律有亮点,演唱、编曲及制作品质良好)

(1)歌词内容与学习、生活关系紧密,合辙押韵,视角独特,表达自然,情感真挚。20%

(2)词曲关系紧密,词意曲风意境统一。20%

(3)音乐风格把握准确;主题鲜明、旋律流畅、结构合理;旋律具有辨识度和记忆点。20%

(4)编曲设计合理、声部层次清晰,MIDI、数字音频、混音与录音等制作技术娴熟。20%

(5)演唱部分声音干净,音高和节奏准确,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丰富且准确。20%

3. 视频音乐(⾳画关系得当,⾳乐表现⼒丰富,声⾳品质良好)

(1)创意新颖,构思独特。20%

(2)音、视频内容联系紧密,作品创意性强,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。具有音画同步创作思维,体现视听艺术良好的互补关系。20%

(3)音乐风格把握准确。10%

(4)音乐主题生动、动机特征鲜明。10%

(5)发展思路清晰,展开层次丰富,乐思流畅、结构完整;各声部编配合理。20%

(6)音色制作细腻,表现力强;声音干净、音响清晰;MIDI、数字音频、混音与录音等制作技术娴熟。20%

4. 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(构思巧妙新颖,⾳乐内容完整有特点,交互性突出)

(1)在交互方式、装置设计、声音设计、音乐发展或多媒融合方面构思新颖。30%

(2)音乐、声音内容生动,特征鲜明,有效表现作品主题思想、概念。30%

(3)音乐、声音与作品所采用的其他媒介(如交互界面、视觉影像、机械装置、灯光等)联系紧密。20%

(4)音响质地、平衡、层次感、空间感把握得当。20%

5. 音乐混音(声⾳品控良好,处理技术精细,艺术性提升显著)

(1)混音无过载、杂音等错误。20%

(2)独奏(唱)类声部无音高不准现象。20%

(3)均衡、压缩、混响、延迟等音频效果器的运用合理得当。20%

(4)各声部音量比例平衡,整体音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,整体频响均衡合理,不同频段量感比例把握良好,立体声空间布局设计合理,具有个人创造力。20%

(5)整体响度合理,动态范围符合相应音乐风格要求。20%

四、作品提交要求

1. 作品文件

(1)内容:作品完整音频或视频。

(2)格式:原创音乐、原创歌曲类的音频导出格式为WAVEAIFF立体声16bit 44kHz24bit 48kHz;音乐混音类的导出格式为WAVEAIFF立体声24bit 48kHz,同时需附制作报告;视频配乐类成片格式为MPEGAVIMOV;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提交作品展示或演出的实况录像文件,视频格式为MPEGAVIMOV

(3)数量:1

(4)命名:作品名+格式名

2. 素材源码

(1)内容:能够展示音乐或视频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,如:

作品工程文件,包括分轨文件。

作品使用的相关素材文件和设计制作源文件。

提供2张以上作品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音序软件、编程软件等工程界面截图或效果图。

原创歌曲类附声乐声部乐谱及歌词。

(2)格式:源文件格式不限,软件界面截图为 JPEGPNG 格式。

(3)命名:素材_00.格式名;源文件_00.格式名(00 指代文 件数量排序)

3. 答辩辅助

(1)内容:作品设计思路、技术路线等。

(2)格式:PPT PDF

(3)尺寸:单个文件不大于100MB

(4)数量:总数量小于或者等于 2

(5)命名:答辩_00.格式名(00 指代文件数量排序)。

4. 作品演示

(1)内容:作品其他需要展示的部分,可以为图片或视频文件,请勿与作品文件”“素材源码”“答辩辅助内文件重复。

(2)格式:.jpg . tiff .gif .mp4

(3)尺寸:图片色彩模式 RGB,小于或等于A3

(4)分辨率:300dpi;单个音视文件小于或等于300MB;演示视频MP4格式,时长小于2分钟。

(5)数量:总数量小于或者等于 5

(6)命名:演示_00.格式名(00 指代文件数量排序)。

5. 作品提交文件夹说明:

(1)作品与答辩材料

作品文件;答辩辅助文档PPTPDF版本。

(2)素材与源码

源代码和代表性素材。

(3)设计与开发文档

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信息摘要PDF版本。

(4)作品演示视频

作品演示视频或图片。

五、评委聘任条件与评审要求

1. 评委聘任条件

国赛评委应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,具有较高专业水平,并⼀直从事计算机音乐相关的音乐创作与教学,以确保评审的质量和权威性。省赛亦可放宽至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。

2. 评委回避原则

(1)指导教师回避

教师指导学生作品进入省级赛、国赛的评委,须实行组别回避。如该作品进入专业组,则只能担任普通组评委。

(2)院校回避

评委在评审过程中,遇到本校参赛作品,则须退出答辩现场,进行回避。不参与该作品的评分。

3. 条件保障

为确保评审听音环境的统⼀性与声音质量,答辩现场尽量选择环境声学条件较好的场地进行,并使用较为专业的播放设备。如线上答辩,由于受设备与网络等条件所限,难以确保播放质量,则评委需自备专业设备用于播放。

六、其他说明

(1)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,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符合专业组条件的,则该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。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,不得参加普通组竞赛;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,不得参加专业组竞赛。

(2)本大类每个参赛队可由同一所院校的13名本科生组成,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。

(3)每位作者在本大类中只能提交1件作品,无论作者排名如何。

(4)每位指导教师,在国赛中本大类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,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。

(5)每校参加省级赛的每小类作品数量,由各省级赛组委会自行规定;若某校只有专业组或普通组作品入围国赛,则该校每小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2件、该校本大类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3件;若某校既有专业组又有普通组作品入围国赛,则该校本大类专业组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2件、普通组入围国赛的作品不多于1件。

(6)每件作品答辩时(含视频答辩),作者的作品介绍(含作品演示)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。